臨夏融媒記者 喬棟明 通訊員 崔皎
春風化雨,潤物無聲,社團作為校園文化發展與建設的重要載體,是培養學生興趣愛好、陶冶情操、展示才華智慧的舞臺。如今,各社團個性化的活動、創意十足的內容,成為臨夏縣教育領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。
近年來,臨夏縣以“社團育人”為抓手,深化體教融合,統籌推進全縣中小學社團活動高質量發展。目前,全縣205所中小學共開設科技、藝術、體育和勞動實踐等20大類、110余個學生社團,參與學生超4.3萬人次,社團覆蓋率達89%。
近日,記者走進韓集初級中學,看到科技創新社團的學生正專注于機器人編程與設備組裝。他們在老師的引導下,通過編寫代碼讓機器人完成各種復雜任務。該社團負責人介紹說:“這些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對科技的熱愛,還培養了他們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,不少社團成員在省、州級科技競賽中嶄露頭角。”
田家炳中學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和興趣愛好,開設種類繁多的社團,其中“薪火”太極拳社團綻放出獨特光彩。2019年,田家炳中學將太極拳文化納入學校特色教育中,讓學生們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文化的浸潤和熏陶。該社團每學期舉辦“非遺進校園”成果展演,與校外武術協會建立合作,開展太極文化講座、校際交流比賽等活動。“希望通過豐富多元的活動,讓更多學生感受到太極文化的博大精深,讓傳統武術在校園煥發新活力。”該社團負責人表示。
“用刀做筆,在木板上運刀刻字刻畫,是將點、線、面塑造成立體的過程。木材是木刻之器,刀法是木刻之魂。”馬集中心小學木刻版畫社團學生在專業老師的指導下,從材料準備、圖案設計,到刻刀使用技巧、油墨調配,再到最后拓印,一步步學習木刻版畫的制作流程。“我校木刻版畫社團引導學生掌握木刻技能,培養工匠精神,加深學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,激發文化自信與愛國情懷。”校長馬志奎說。
走進呂家嶺中心小學,一塊約170平方米的“開心農場”種植園格外吸引人。該校重視勞動課程實踐教學,利用有限的土地資源,開辟出一塊“開心農場”種植園,每年開春,學校邀請專業人員指導學生栽種大蒜、土豆、大豆和西紅柿等。通過種植、培管、收獲、繪畫及寫作等,將種植活動變成一個有探究味、文化感的勞動教學課程。除校內“開心農場”的定期勞動和家務勞動外,每年還在校外開展鋤草、挖野菜和植樹等研學活動,讓學生在大自然中體驗勞動的艱辛與快樂,提高學生綜合素質。
“社團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,我們將繼續打造人工智能和生態環保等前沿領域社團,舉辦全縣中小學生社團風采大賽,以賽促學、以展促優,讓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舞臺。”該縣教育局體衛藝股負責人虎建英說。